“我脑子太笨,怎么学都学不会”“别人都比我努力,我肯定赶不上”“就算复习了,考试也考不好”—— 备考中,很多考生会被这类 “消极自我暗示” 困扰,久而久之,会陷入 “自我否定” 的恶性循环:越否定自己,越没动力学习;越没动力学习,成绩越差;成绩越差,越觉得自己 “不行”。而 “积极暗示” 恰恰是打破这个循环的关键,它能像 “心理营养” 一样,帮孩子建立自信,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备考。
什么是积极暗示?不是 “自欺欺人”,而是 “理性鼓励”
首先要明确:积极暗示不是 “明明考不好,却硬说自己能考好” 的自欺欺人,而是基于孩子的实际情况,用理性、正面的语言,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。比如孩子数学基础薄弱,但每天都坚持做 10 道基础题,这时的积极暗示不是 “你数学肯定能考满分”,而是 “你每天坚持做 10 道数学基础题,这种坚持特别棒,只要继续保持,基础肯定会越来越扎实”。积极暗示的核心是 “基于事实的肯定”,让孩子感受到 “自己的努力被看见、被认可”,从而建立真实的自信,而非虚假的自我安慰。
技巧一:“日常语言暗示”,把积极融入生活细节
家长的语言是孩子最直接的 “心理暗示源”,日常沟通中的一句话,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。想要通过语言传递积极暗示,家长可以注意以下 3 个细节:
细节 1:用 “具体行为肯定” 代替 “笼统表扬”
很多家长习惯说 “你真棒”“你真优秀”,这类笼统的表扬虽然能让孩子暂时开心,但孩子不知道 “自己到底棒在哪里”,难以形成持续的自信。而 “具体行为肯定” 会明确指出孩子的努力和进步,比如孩子主动整理了复习笔记,不说 “你真棒”,而是说 “你今天主动把数学错题整理到笔记本上,还标注了错误原因,这种认真整理的习惯特别好,能帮你更好地复习”;孩子这次考试比上次多考了 5 分,不说 “你真优秀”,而是说 “你这段时间每天都花 20 分钟复习英语单词,这次英语成绩比上次多了 5 分,说明你的努力有了回报,继续加油”。具体的肯定能让孩子清晰地知道 “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有价值的”,从而更愿意坚持,自信也会在一次次具体的认可中积累。
细节 2:用 “成长型语言” 代替 “固定型语言”
“固定型语言” 会让孩子觉得 “能力是天生的,无法改变”,比如 “你就是数学不好,再怎么学也没用”“你脑子笨,记东西就是慢”,这类话会让孩子陷入 “自我否定”,觉得 “自己再努力也没用”。而 “成长型语言” 会让孩子相信 “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”,比如孩子数学题做不出来时,不说 “你数学就是不行”,而是说 “这道题确实有点难,不过没关系,我们一起看看解析,分析一下解题思路,多练几道类似的题,下次肯定能做出来”;孩子记单词慢时,不说 “你脑子笨,记东西慢”,而是说 “每个人记东西的速度不一样,我们可以一起试试联想记忆法,比如把单词和熟悉的场景联系起来,慢慢找适合你的记忆方法,肯定能越记越快”。成长型语言能让孩子看到 “进步的可能性”,即使遇到困难,也会愿意尝试解决,而非直接放弃。
细节 3:避免 “消极暗示”,及时 “转化负面语言”
有些家长在不经意间会说出消极暗示的话,比如 “你这次要是再考不好,可怎么办啊”“别又像上次一样粗心,丢不该丢的分”,这些话看似是 “提醒”,实则在暗示孩子 “你可能会考不好”“你会粗心”,反而会增加孩子的焦虑和自我怀疑。如果家长担心孩子出现问题,可以把消极暗示转化为 “积极建议”,比如担心孩子考试粗心,不说 “别粗心”,而是说 “考试时做完一道题,花 10 秒钟再检查一下,看看有没有看错数字、写错符号,认真检查能帮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误”;担心孩子考不好,不说 “考不好怎么办”,而是说 “只要你把平时复习的知识点都发挥出来,认真答题,不管结果怎么样,妈妈都相信你已经尽力了”。积极的建议会给孩子提供 “解决问题的方向”,而非传递焦虑,让孩子在备考中更有安全感。
技巧二:“环境视觉暗示”,让积极元素包围孩子
除了语言,孩子每天所处的环境也会传递无声的暗示。家长可以通过布置 “积极的学习环境”,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积极暗示,具体可以从以下 2 个方面入手:
方面 1:打造 “积极笔记区”
在孩子的书桌或复习笔记本上,留出一块 “积极笔记区”,让孩子写下自己的进步、鼓励自己的话,或者家长写下对孩子的期待和肯定。比如孩子可以在笔记本上写 “今天攻克了 3 道物理难题,加油”“明天要把英语作文模板再背一遍,一定能掌握”;家长可以在孩子的书桌贴一张便签,写 “看到你每天坚持早起复习,妈妈特别佩服你的毅力”“遇到困难别害怕,爸爸妈妈永远是你的后盾”。孩子每天学习时,看到这些积极的文字,会不断强化 “自己在努力、有人在支持” 的认知,内心会更有力量。
方面 2:摆放 “有意义的激励物”
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,摆放一些对孩子有积极意义的物品,比如孩子之前获得的奖状、证书,能让孩子看到自己过去的成就,想起 “自己曾经做到过”,从而增强自信;孩子喜欢的励志书籍、名人名言卡片,比如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》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或者写有 “坚持就是胜利”“越努力越幸运” 的卡片,能在孩子感到疲惫或迷茫时,给予精神上的激励;甚至孩子自己画的一幅画、拼的一个模型,只要是孩子喜欢且能带来愉悦感的物品,都能让孩子在学习间隙看到时,心情变得轻松,间接传递积极的心理暗示。
技巧三:“自我暗示训练”,让孩子学会自己鼓励自己
家长的积极暗示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 “自我积极暗示”,当遇到困难或自我怀疑时,能自己给自己打气,这才是长久维护自信的关键。家长可以通过以下 2 个步骤,教孩子进行自我暗示训练:
步骤 1:帮孩子 “设计专属积极语句”
每个人的情况和需求不同,适合的积极语句也不一样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,根据孩子的备考痛点和目标,设计专属的自我暗示语句。比如孩子考试容易紧张,设计 “我已经做好了复习准备,只要正常发挥,就能答好题”;孩子遇到难题容易放弃,设计 “这道题虽然难,但我可以先想想学过的知识点,慢慢分析,肯定能找到解题思路”;孩子对自己的复习进度没信心,设计 “我每天都按计划完成复习任务,一步一步来,肯定能跟上节奏”。专属语句要简单、好记,贴合孩子的实际情况,让孩子在需要时能快速想起。
步骤 2:教孩子 “在特定场景使用自我暗示”
设计好语句后,要教孩子在合适的场景使用,让自我暗示成为一种习惯。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,让孩子对着镜子说一遍自己的专属积极语句,开启一天的好心情;每次开始学习前,说一遍语句,给自己加油打气;考试前感到紧张时,在心里默念语句,平复情绪;遇到难题想放弃时,在心里重复语句,鼓励自己坚持。刚开始孩子可能会觉得 “有点别扭”,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做,比如早上和孩子一起说各自的积极语句,慢慢让孩子适应。坚持一段时间后,孩子会逐渐学会在需要时自己给自己积极暗示,面对困难时也会更有勇气和信心。









